图片来源:韩旭微博
“想把驾照考下来,如果还有机会去海外打球,自己开车更方便。”谈起假期将至,韩旭饶有兴致地说道。
她的另一个计划,便是与家人团聚。从年初征战世预赛开始,韩旭今年还没回过家。世界杯决赛赛后,她与父亲韩发顺进行视频连线。看着佩戴银牌的女儿,父亲欣慰地表示,“快点回家,你妈妈给你包饺子。”
今年是韩旭进入国家队的第4个年头,也是第2次踏上世界杯赛场。在国际篮联看来,她是对“天才球员”的完美诠释。一路走来,这个爱笑的女孩也曾对峙低谷,只为与平庸相斥。
成长·清华附中
出身篮球世家的韩旭,很早便接触了这项运动。学生时代,她身高远超同龄人。“父母带给我运动的快乐,自己才会喜欢上体育。”她回忆道。
小学毕业后,11岁的韩旭独自来到北京,在清华附中度过了6年中学时光。日复一日的训练中,她的个头蹿到2米以上。
“下午课程结束后,直奔篮球场开始训练。有时吃饭、洗澡的时间只有40分钟,就需要上晚自习。这样一天过去,第二天又会开始。”
球场上颇为辛苦的经历,让韩旭的基本功、阅读比赛能力快速提升。身为中锋,如今她“快速移动”的特点让对手很是头疼。殊不知,小时候的韩旭就曾和后卫一起训练技术。
低谷·东京奥运会
2017年8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女篮青年组决赛落幕,山东队战胜广东队夺冠。彼时作为高中生的韩旭身材瘦瘦高高,需要面对已经入选国家队的李月汝。
球场边,中国篮协主席姚明和时任中国女篮主教练许利民注视着场上发生的一切。终场结束,韩旭得分定格在16分。
“之前我参加过国少、国青女篮,全运会决赛发挥得比较好,或许让许指导记住了我。”
高中毕业后,韩旭经历过一段空窗期,不时谋划未来。也是在那时,她等来了国家队征召。
彼时韩旭只有18岁,甚至连一场职业联赛也未曾打过。
2018年女篮世界杯小组赛,中国队对阵世界第一美国队。年少无畏的韩旭砍下20分,惊艳世界。
此后,她被纽约自由人队选中,登陆WNBA。选秀大会现场,许利民的远洋祝福视频让韩旭潸然泪下。得到恩师认可的她,一度不能自已。
然而当外界期盼韩旭带领中国女篮再创佳绩时,压力像一道枷锁将这位“希望之星”禁锢。
东京奥运会,韩旭21岁。
中国队与比利时队进行小组赛时,2000余公里外的北京,首钢篮球中心内,时任中国女篮心理辅导师黄菁也在关注比赛。身高占优的韩旭连续一对一进攻无果后被换下场。
比赛结束后,黄菁拨通了韩旭的语音电话。“几个球没打进,自己很懊恼。”对于球场表现,韩旭并不满意。面对电话里有些着急的声音,黄菁语重心长地说:“要对自己有信心,渐入佳境好过高开低走。”
在许利民看来,这位备战时状态神勇的中锋,能力远不止于此。“全国范围内,韩旭三分手感很出色,甚至比外线(球员)的投篮手法都要好。”看着弟子沮丧地坐在替补席,他坚定地说,“我相信你”。
在东京,韩旭经常睡不着觉,脑海中会浮现各种攻防回合。心理压力过大导致她状态未达预期,气火攻心下,韩旭鼻子上生出了一个疖子。
就这样,韩旭在备战、比赛中反复切换,希望打出正常水平。奥运之旅带给她最深刻的体会便是保持平稳心态。
蜕变·女篮世界杯
这种状态延续到年初世界杯预选赛。回国后,韩旭的技术、心理都处于低谷期。但她却决定重返WNBA,再次挑战世界最高水平女篮联赛。
“把自己想象成‘小强’,希望像它一样每次都不被困难打倒,能重新爬起来、站起来。”交谈间,韩旭道出了“小强旭”外号的由来。
再次来到纽约,她更加适应当地生活。住在巴克莱中心球馆旁边公寓里的韩旭,训练结束会看菜谱学做中餐。
赛季中,韩旭和专项教练进行了位置技术训练。从行进间中投到篮下脚步,针对性强化练习让她进步明显。过去的赛季,韩旭在很多场次比赛中都是发挥最出色的人。
女篮世界杯开赛前2周,韩旭飞往塞尔维亚与国家队汇合。算上澳大利亚,过去10个月她已辗转4个国家。
2022年9月30日,悉尼奥林匹克公园超级圆顶体育馆。中国队与东道主澳大利亚队在世界杯半决赛碰面,那是一场“输球就回家”的肉搏战。
终场结束前4分42秒,几乎领先了整场比赛的中国队被反超比分。下一回合,2米07的韩旭连续两次内线要位,在双人夹击防守下,压哨命中。
最终,中国女篮击败对手,时隔28年再次闯入世界杯决赛。
队员们将主帅郑薇高高抛起,庆祝胜利。“郑指导很辛苦,集训期间她费了很多心思研究战术。把她抛向空中时,大家都很感动。”
那一晚,韩旭独砍19分11篮板,效率值全场最高。
本次比赛,韩旭入选最佳阵容。对于来之不易的奖项,她将其视为人生旅程中一次辉煌荣耀。
总结世界杯之旅,韩旭再次提到“心态”这个词,那是促使她成长的关键因素。“我的心态摆正了,球场上去享受比赛。”她如是说道。
日前,国际篮联盛赞韩旭,称这位来自中国的大个子极具天赋,让更多人看到了女篮未来。对于此,韩旭显得很是谦虚,“世界杯的良好表现离不开训练和比赛锻炼,感谢国家的培养和支持。未来继续努力,向下一个目标前进。”
10月31日,韩旭迎来23岁生日。
很多人都说“韩旭撑起中国女篮内线”,这的确是她一直想做的事情。从18岁进入国家队开始,韩旭便希望未来承担更多。
当承诺兑现,韩旭成为了大家口中的“世界级球员”。
还记得她上小学时,拿着粉笔在黑板最高处写下四个字:篮球明星。
如今,她做到了。
作者:刘星晨
你羡慕的秒睡可能是一种病!****** 近日,一则“高三女生上课总睡着竟是罕见病”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江苏18岁高三女生小王一直有嗜睡的毛病,上课总打瞌睡,甚至站着都能睡着。经医院诊断,她患上了叫作“发作性睡病”的罕见病。 不少网友表示疑惑,自己高中也经常犯困,而且一下课大半个班的人都趴在那里睡,难道说经常犯困就是得了“发作性睡病”吗? 一、不可控的秒睡 与普通犯困的有意识不同,发作性睡病的犯困是不可控制的。 这种不可控可能会发生在任何场景中,比如开车、吃饭、工作等。据媒体报道,有男患者会在坐公交时突然睡着,倒在别人身上;有女患者不敢抱女儿,害怕一激动会突然睡着,把女儿摔在地上;有男患者在过马路时突然睡着,醒来时发现自己在马路中央;有从事体力劳动的患者在工作中突然睡着摔断胳膊、切掉手指…… 可见,这种不可控的秒睡给发作性睡病患者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因此,普通的犯困并不是发作性睡病,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认识这种睡眠障碍: 1、白天嗜睡 患者嗜睡的频率一天有多次发作或仅有几次,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几分钟或者更短,但也有可能持续几小时。虽然患者可以很正常地被唤醒,醒来之后也会感到精神焕发,但很有可能在几分钟之后再次入睡。 2、猝倒 当患者情绪激动时,比如大笑、愤怒、恐惧,会短暂突发性肌肉无力,也就是猝倒。轻则说话困难、面部肌肉松弛、眼睛可能闭上,重则直接瘫痪在地。 3、睡眠瘫痪症 当刚入睡或刚睡醒时,患者无法活动,旁人的触摸可以减轻瘫痪。这种症状持续几分钟后会自行消失。 4、幻觉 患者会在刚入睡时或醒来时清楚地看到或听到并不存在的图像或声音,这种幻觉与梦类似,但比梦更强烈。 5、夜间睡眠紊乱 患者会在夜间周期性地醒来、被可怕的梦打断,因此夜晚睡眠不佳,导致白天更困。 此外,发作性睡病还可伴有肥胖、性早熟、精神障碍、认知功能损害、偏头痛等症状。 除了以上症状,医生还会使用睡眠相关量表(如 Epworth思睡量表 、斯坦福思睡量表、 情绪触发猝倒问卷等)、 神经电生理检查( 夜间多导睡眠监测)基因检测等来进行筛查诊断。 据研究,发作性睡病的患病率大约为2-6/10000,每1万人中有大约2-6个发作性睡病的患者。2021年斯坦福大学公布美国发作性睡病登记的最新结果显示,虽然该病初次发病年龄多为8-12岁的青少年,但平均就医年龄为26.4岁,平均诊断年龄为30.1岁。这说明发作性睡病属于容易被误诊的疾病。 二、发作性睡病为什么会被误诊? 2021年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懒惰?不思进取?发作性睡病患者的人生被迫“躺平”》揭示了发作性睡病被误诊的一个原因。 患者会被老师认为学习态度不好、懒散;会被家长觉得意志力不够、懒散;会被领导批评是工作态度不好。 美国2018年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每4个发作性睡病患者中就有1个曾因嗜睡问题被解雇或降职,68%的患者表示周围人并不认为他们患有疾病。 按照0.02%的人群发病率计算,我国约有70万患者,但目前只有不到5000人确诊,还有更多患者处于误解当中。 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詹淑琴认为, 如果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大部分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生活的七八成。 此外,发作性睡病的一些症状容易与其他病混合。 一部分发作性睡病的患者同时也患有焦虑症和抑郁症,可能只被当作焦虑症、抑郁症患者治疗。 有患者入睡的时候会出现恐怖的幻觉,可能会被当作精神分裂症治疗。 不被当作一种病,或被当作抑郁症、精神分裂来看待,可见,社会对发作性睡病的认知度还远远不够。 三、如何治疗发作性睡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发布的《中国发作性睡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指出,研究结果表明遗传、自身免疫机制、 感染等影响睡眠与觉醒相关神经环路的功能,导致该病的发生。 因为目前尚且无法确定明确的病因,因此,该病无法根治,只能通过一些非药物手段和药物手段减轻症状。 在非药物治疗方面: 1、保证睡眠 改善夜间的睡眠,可以通过安静的房间、适宜的光线、温度等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白天规律小睡,可以每日安排特定时间小睡2~3次,每次15~20 min。 2、加强社会的认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做好发作性睡病的科普,加强社会的认知,增强老师、家长等对患者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减轻患者的学业负担,允许患者根据白天的工作小睡灵活安排工作。 3、保持情绪稳定 特别是容易猝倒的患者,应尽量避免触发猝倒的因素,如大笑、紧张、愤怒等。 在药物治疗方面: 治疗白天过度嗜睡可以服用替洛利生、莫达非尼等。治疗猝倒可以服用抗抑郁类药物( 三环类、文拉法辛)、 替洛利生、羟丁酸钠等。 推荐替洛利生和γ-羟丁酸钠用于 入睡前幻觉和睡眠瘫痪的治疗。 以上药物切不可自行服用,而应及时就医,根据医嘱服药。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科普中国、央视新闻、读特新闻、新华报业网、北京科学中心 整理:党敏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盈彩网地图 |